泉州这批海外归珍,与战国子弹库帛书回归一道,谱写中华文明复兴史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0:53:00    

《1521件中国文物的万里归途》追踪 与战国子弹库帛书从美国回归相呼和,庄铭博高克娟海外收藏捐赠特展昨日开展,捐赠者之一高克娟动情讲述——

泉州这批海外归珍,与战国子弹库帛书回归一道,谱写中华文明复兴史诗

昨天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凌晨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从美国回归的、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抵达故土;上午9时30分,在侨乡泉州的晋江市博物馆,“器载归途——庄铭博高克娟海外收藏捐赠特展”正式开展。文物“回家”的南北呼和,昭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道理。

长期以来,泉州晋江籍澳大利亚华侨伉俪庄铭博、高克娟坚持在海外收集中国文物,并在过去三年中与家乡双向奔赴,最终将大批文物和藏品无偿捐赠给晋江市博物馆,促成本次特展。泉州通客户端于5月16日发布新闻通讯《从澳大利亚珀斯到中国泉州,1521件文物的万里归途》,以文图并茂的整版报道,深度讲述这一动人故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各级媒体跟进报道。

昨日,感动于华侨赤子情怀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观展。捐赠人庄铭博以“龙的传人、血脉相连,家国情怀、理所当然”16字概括自己的捐赠举动,而他的太太高克娟说:“看到展览这一刻,我从心底深深认同了他。”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孙灿芬 李菁 胡彦明 通讯员 丁若楠 文/图

晋江市向庄铭博、高克娟颁发感谢状

一场历经三年的跨国捐赠 为“晋江经验”诞生地县级博物馆填补三项空白

位于“晋江经验”诞生地的晋江市博物馆,建于1986年,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福建省一级博物馆,馆藏规模和综合功能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得益于此次庄铭博、高克娟夫妇大规模的文物捐赠,建馆40个年头的该馆,也迎来新的里程碑。

“我们共收到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捐赠的1823件藏品,其中1521件鉴定为中国文物艺术品,包括66件珍贵文物(三级以上文物藏品),另有302件其他藏品。”现场,作为馆长的林铅海难掩感恩、喜悦和激动之情。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炉

文物回家“三年长跑”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和细节,他历历在目——

2022年6月16日,庄铭博的宗亲、曾任梅岭街道蔡厝社区主任的庄铁桑联系晋江市博物馆,转述捐赠意向并提供大量实物照片,馆员们马上以专业素质开展初步辨认。

当年7月8日,博物馆和庄铭博夫妇组建捐赠工作群,开始对接。热心的庄铁桑通过微信传输照片,制作出一份拟捐赠清单。

“当时铭博先生计划再工作几年攒够钱,租集装箱把东西运回来,我们非常感动,但同时也认识到文物回流有专业规范的流程,所以马上向上汇报。”林铅海说,在晋江市委、市政府和晋江市文体旅局的高度重视下,晋江市博物馆具体负责这批捐赠文物的运输、保险、报关等事宜。“我们得到外交部、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文物出入境鉴定小组、省文物商店,泉州市文旅局、泉州海关、厦门海关等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2023年8月5日,省内5位文物专家在晋江市博物馆召开“庄铭博先生捐赠个人藏品入藏标准及价值论证会”,在专业上认可了捐赠藏品的价值。

捐赠事宜的申报批准工作以及招投标采购紧锣密鼓地展开。

庄铭博在展览现场介绍文物

2024年5月,央企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的中远海运国际会展公司,经公开招标正式中标这一澳洲文物回流服务项目。“中标企业长期致力于文物、艺术品跨国交流展览业务,在澳大利亚也有分支机构,能协调做好文物回流工作。”

2024年10月24日,捐赠文物在澳大利亚珀斯完成清点移交。当年12月11日报关入境,并开展初步鉴定整理建档。

2025年1月13日,捐赠文物运抵晋江市博物馆。3月4日,省文物鉴定中心组织6位专家到馆开展鉴定,予专业认可。

文物是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体,也具有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双重特性。这次大规模的文物捐赠,是截至目前泉州市数量最多的单次文物捐赠,而对于晋江市博物馆而言,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捐赠填补了我馆馆藏体系中珐琅器、邮票和首饰三项空白,并且使全馆文物总量在10297件(套)基础上,大幅增长了14.7%。”林铅海告诉记者。

捐赠文物将被纳入重点保护与研究计划

一次壮举义举善举 涟漪般引发传承中华文脉的思考行动

文物“回家”,跨越时空,与故土重逢。其背后的动人故事,也感召人们一同传承中华文脉。

“自1982年从原泉州卫校毕业至今,我们43年没有见过面了。这次听说他捐赠了一千多件文物给祖国、给家乡,我们近六十名同学自发从泉州各地和外地赶来。”庄铭博卫校求学时期的同学陈美艳,一大早就从南安赶到晋江参加开幕式。同样从远方赶来的,还有庄铭博的中学同学、泉港区政协原主席朱云鹏。“这是一次壮举、义举和善举!”他说,自己为见证而来。

庄铭博的老同学赶来并送锦旗

利郎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冬星是庄铭博在晋江一中的同学。在他的印象里,庄铭博学生时代就喜欢传统文化,会撰写春联。所以,对于他在异国他乡传承中华文化,走上收藏道路,同学们毫不意外。

“他虽然是普通打工族,收入并不丰厚,但仍愿将倾尽半生心血收藏的大批文物慷慨捐赠,我们都很能理解。”“侨建未来”@庄铭博侨亲对话活动中,同学们传递话筒,拼出他们的“庄铭博印象”:中学时他就有古道热肠劲儿,大家开玩笑喊他“憨子”,认可他待人处事真诚磊落、不计得失。捐赠文物,其实正是这股“憨”在不同人生阶段、无论身在何方的坚定延续。

传承跨越山海和时空,也跨越代际。与庄铭博、高克娟夫妇有旧交的张美兰和妹妹一家带上孙辈现场观展,“这是一次很好的家风教育和美学熏陶”。

孩子们在展览现场体验创作相关文创

基于捐赠和展览的文化感召,从亲友同学,从博物馆,从媒体报道,涟漪般层层扩散,引发更多关注,带来一系列正向影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晋江市副市长吴尊意在致辞中说,庄铭博、高克娟伉俪的义举,不仅让流散海外的文化瑰宝重归故土,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侨心向党、文化铸魂”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侨乡精神注入了新活力。

在晋江市侨联副主席蔡开阳看来,庄铭博夫妇的善举,是千千万万海外侨胞的缩影,也将激励带动更多侨胞主动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

事实上,这样的行动已在路上。“在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华人收藏圈,大家得知我的举动后,也表示想向自己的家乡捐赠文物。我这也算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吧。”庄铭博说。

“我们计划把这批文物纳入重点保护与研究计划。”晋江市文体旅局副局长蔡朝阳介绍,今后将促使珍宝发挥更大价值,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侨建未来”@庄铭博侨亲对话活动

一个沉浸式的创意展陈 生动呈现“文化强国”的基层实践

为了做好展陈,捐赠者和晋江市博物馆再次同向发力。庄铭博到现场一起商讨,晋江市博物馆全力以赴。大家期待通过展览,展示海外文物保护守望者回馈中华的赤子丹心,管窥中华文明在海外流转与回归,也推动海外归珍在故土博物馆开启新的生命维度,讲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永恒故事。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于多处醒目位置,布设展览信息标牌,还专门设计印制捐赠文物图录和宣传折页等。布设于2号展厅的展览,展陈面积约700平方米,展出所有捐赠文物和相关藏品,涵盖陶瓷、珐琅、首饰、杂项等类别,时间轴从汉唐延伸至民国时期,串联起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文化脉络。

展览开幕式现场

以“山海归舟 器载千秋”为题的展览前言写道:“1823件藏品,恰似1823次文明的叩问——瓷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风骨气韵,珐琅流转着中西交融的智慧结晶,首饰凝结着侨胞血脉中的故土情结。这些跨越两千年时光的器物,终于以‘文化使者’之姿重归故里,构成一部可触可感的华夏物质文明史诗。”

记者了解到,为让千年文明遗珍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整个展陈在色彩叙事、空间仪式、分类美学三方面探索创新。

色彩叙事上,主视觉以橙色为基调,取意双关。一为“称心如意”的吉祥谐音,暗合侨胞落叶归根的赤子之心,二是源于“日出日落”的自然意象,寓意文明诞生的蓬勃力量与文化传承的温柔沉淀。

空间仪式上,以“玄色”作为每个章节的开篇。作为中国古代五正色之一,玄色象征天的崇高与地的厚重,营造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贯穿展厅的“凹凸架”展陈装置,则取意“凹凸相契,方得团圆”,既呼应传统榫卯工艺的智慧,又暗合文物跨越重洋终归故土的圆满寓意,以哲学理念深化文化叙事。

分类美学上,书写物以类聚的文明图谱。“我们以类别叙事为主线,通过精细化的文物分类,构建起清晰的文化认知体系。”晋江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思介绍,瓷器按单色釉,宋元青瓷,明清广彩、粉彩、青花,民国新瓷分类;珐琅器主体按纹饰特征以及不同器物类型分类;邮票大致按年代,纸币按银行行种;首饰就按组合呈现,分为头饰、耳饰、戒指、手镯、护甲胸针等用途;杂项主打包罗万象。

陶瓷文物

用心的陈列,不仅让观者沉浸其中,也致敬和感动了捐赠者。“三年前,我先生提出捐赠意向时,说实话最初我是不赞成的。我的两个女儿庄安娜、庄安妮倒是很支持,一直做我的思想工作。”高克娟说,“我后来慢慢思考,这么多中国古董文物在海外,无论是懂的人还是真正欣赏的人,都是少数,就连我的女儿们也不太懂,送回国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慢慢想通了,我就默许了。”这一份质朴又理性的思考,支撑她三年来陪伴先生以及配合家乡推进各项繁杂手续等事务。

17日,展览布设完成。15日才回到家乡的高克娟和次女庄安妮,不顾风尘仆仆到馆观展。这些以前在家中摆不开的藏品,经过精心陈列,充分展现出穿越历史的美感和传承中华文脉的价值。“感觉太棒了,一切都那么美,一切都那么值得!这一刻,我从心底深深认同了他。”高克娟说。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是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在“晋江经验”诞生地、著名侨乡泉州,各级党政与海外华侨共同推动文物回归,与战国子弹库帛书回归一道,探索这一命题,谱写中华文明复兴的史诗。

展览吸引人们管窥中华文明在海外流转与回归,阅读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