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紧邻供血“十字路口”,医生30分钟“拆弹”成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3: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通讯员 陈雨虹 吴婧

59岁的陈先生(化名)怎么也没想到,四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剧烈头痛,竟将他的生命推向了悬崖边缘。当地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如同一道惊雷:右侧椎动脉V4段完全闭塞!

这根至关重要的血管,负责为大脑的生命中枢——脑干和小脑输送新鲜血液。它的阻塞,无异于在颅内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一旦彻底中断血流,后果不堪设想——轻则瘫痪失语,重则危及生命,每一秒流逝都意味着不可逆的损伤在悄然逼近。

闭塞位置紧邻“十字路口”

十万火急!为寻求进一步治疗,陈先生的女儿经多方求索,最终找到了浙江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脑科中心学科带头人万曙教授。没有丝毫犹豫,陈先生立即从当地医院转至浙江医院三墩院区。

然而,希望近在咫尺,挑战却横亘于前。检查结果清晰显示,闭塞的位置极为凶险——紧邻着基底动脉。这里是大脑供血的“十字路口”,神经、血管结构精微复杂,密如蛛网。手术操作空间极小,稍有不慎,轻则导致肢体运动感觉障碍,重则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甚至伤及脑干核心区域,导致灾难性后果。

面对家属的焦虑与恐惧,万曙与神经介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明没有回避风险。

“手术难度确实非常大。”万曙坦诚相告,目光沉稳而坚定,“但请您放心,我们团队必将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用最精细的技术和最大的责任心,为患者保驾护航!”

这番掷地有声的承诺,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陈先生和家人几近崩溃的心,陈先生的家属表示虽然丈夫当时病情难测,但是在万院长的耐心解释下,简单的几句话,就缓解了她的焦虑。“我相信万院长一定会把我丈夫医治好。”

5月8日,手术室内只有仪器传出的滴滴声,在导管室精密的影像设备引导下,万曙亲自操刀,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纤细的导管成为穿越险滩的方舟,小心翼翼地探入椎动脉深处。导丝在完全闭塞的血管内精准推进,每一次毫米级的移动都考验着术者的经验与手感。

最终,球囊成功抵达“堵点”并精准扩张!随着血流瞬间恢复的影像在屏幕上清晰显现,所有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凭借高超技术和对血管条件的精准评估,万曙团队做出了关键决策:血流恢复理想,暂不放置支架!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仅用了约30分钟。

医院供图

“好医生值得我们大力宣传”

术后,陈先生恢复理想,不久便平安出院。8月上旬,陈先生前往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复查,身体各项指标一切正常,曾经命悬一线的阴霾被彻底消散。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陈先生的妻子饱含深情地手书了一封感谢信。这封感谢信,陈先生的妻子前后写了好几遍,用了专门的纸张,最后挑选了一封自己最满意的交到了医护团队的手上。

感谢信

回忆起丈夫突发疾病到救治成功再到复查无碍的经历,妻子感慨良多。“面对疾病,我们普通人知之甚少,更不懂专业的医疗知识,但是万院长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我们对手术过程有了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他的每一句话,都像定海神针,让我们瞬间安心。我们对手术有十足的信心,最后的结果也正是如此。”

万曙团队在方寸之间力挽狂澜,再次印证了浙江医院在复杂脑血管病救治领域的强大实力。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条血管的通畅,更是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希望。

警惕脑干与小脑的无声危机

王明介绍,陈先生闭塞的脑血管椎动脉V4段位于颅内,是左右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前的最后一段。它直接负责向脑干(控制呼吸、心跳、意识等的生命中枢)以及小脑(协调运动、维持平衡)供血。

此处发生闭塞,会导致严重的后循环缺血或梗死,俗称“后循环中风”。症状可包括剧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步态不稳、复视等,甚至意识障碍、昏迷等,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时间就是大脑!一旦怀疑后循环中风,必须争分夺秒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卒中中心。

血管内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陈先生接受的治疗)或支架置入,是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危脑组织的关键手段之一,对手术团队的技术与经验要求极高。

王明提醒,平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此类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出现突发剧烈头痛、眩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