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海上“金苗苗”长成富民大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11:24:00    

牧海水产紫菜育苗场里,工人在翻转紫菜壳孢子

初夏的闽东海岸线,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福鼎沙埕镇环敏灶湾海域。阳光穿透薄雾,将粼粼波光投射在星罗棋布的紫菜养殖区,一根根玻璃纤维撑杆如琴键般排列,随风摇曳的紫菜网帘恰似跃动的音符,在这片蔚蓝“海上田园”谱写乡村振兴的华章。

“这是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培育的‘申福2号’,出苗率比传统品种提升40%,大大降低了育苗成本,促进了增收。”岸边的福鼎市兴旺紫菜育苗专业合作社里,养殖户陈同弟手持专业仪器,正在检测育苗池中的溶解氧指标。

据统计,福鼎全市紫菜养殖面积约2.2万亩,大多分布在大白鹭、小白鹭、敏灶湾一带,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完整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近24亿元。

好苗才能出好菜。近年来,福鼎加大良种培育力度,就申福系列、宁波坛紫菜等新品种(系)开展人工育苗,提升坛紫菜良种养殖覆盖率,年培育紫菜新品种(系)1000亩以上,提升了产业整体水平,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离开合作社,来到大白鹭村。在牧海水产紫菜育苗场里,记者目睹了一场精密的水上“生命交响”:培育池内悬挂着密密麻麻的贝壳串,宛如一串串精致的水下风铃。技术人员认真地对贝壳进行清洗和消毒,再将经过层层挑选的优质紫菜丝状体放入海水池中浸泡,促使其释放大量“果孢子”。随后,这些微小而充满生命力的“果孢子”被工人喷洒到育苗池中,使之附着在贝壳上慢慢生长,最终形成贝壳丝状体,也叫紫菜壳孢子。

“我们今年总共育了11000多杆的紫菜苗,一杆为一亩,一亩35串,现在长势很喜人,江苏、山东、辽宁的客户都纷纷预订了,我们大白鹭育的苗种下海养殖后存活率很高,客户十分认可。”牧海水产负责人苏新春擦着额头的汗水,脸上难掩喜悦。

大白鹭村拥有几十年的紫菜育苗历史,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海域条件,这里孕育出了繁荣的紫菜育苗产业。如今,村里共有八家育紫菜苗场,2024年产值近800万元。这一产业不仅为当地育苗户和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成为推动渔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柱力量。

随着紫菜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育苗户们也在育苗设施上进行探索创新。“在过去,养殖户主要使用传统的毛竹撑杆养殖技术,但毛竹撑杆易损耗、使用寿命短,还极易成为海漂垃圾,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危害海洋生态。”苏新春说,今年开始,育苗场逐步把苗室的杆子替换成玻璃纤维撑杆,相较于传统的竹杆子,玻璃纤维撑杆更环保、耐久性更好,大概可以循环使用10年。

大白鹭村的变化不是个例。为了守护好海上“金苗苗”,2022年,沙埕镇先行先试,在敏灶湾海域实施玻璃纤维撑杆紫菜养殖项目,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乘势而上,沙埕镇组建起紫菜养殖片区联合社,带动大白鹭、敏灶、川石等8个沿线村“抱团”发展,共同实施玻璃纤维撑杆紫菜养殖约4500亩海域,有效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再出租给养殖户,每年租金总收入约660万元,平均每个村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超80万元。

沙埕镇的创新实践勾勒出福鼎“蓝色牧场”新图景。作为全国坛紫菜养殖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福鼎当地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丰富的种质资源,高位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玻璃纤维撑杆紫菜养殖技术,科学合理布局全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新路子。(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吴小翠 文/图)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