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活标本”秋日归仓——大地博物馆里藏着“种源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1:00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薛丽华正在收斯皮尔脱小麦。 (特派额敏县记者江斌伟)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艺师孙诗仁正在田间展示小麦种质资源。(特派额敏县记者江斌伟)

新疆网讯(特派额敏县记者江斌伟)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博格达峰的山脊,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额敏试验基地的田埂上已响起镰刀擦过麦秆的脆响。

在这被称为“大地博物馆”的试验田里,400余种冬春小麦在田垄间列队,等待被收入标本袋的野生麦类却更显矜贵:山羊草的匍匐茎缠着晨露,节节麦的绒毛沾着泥土,小黑麦的穗子在风里轻晃。

此刻,远方的雪峰静默矗立,像位古老的见证人,注视着这片“大地博物馆”里独特的麦类种质资源。这些被誉为“活标本”的野生麦类,不仅承载着物种延续的使命,更藏着作物进化的密码,是弥补栽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关键,在镰刀与手掌的交替中,展现出别样的收获景象。

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多次来到这片试验基地探访,记录下这份来自田野的珍贵收获。

与野生麦类的邂逅

8月8日天刚亮,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薛丽华博士与翁楠、冯豪博和田泽等几名研究生已在田间忙碌。

清晨的寒意让大家裹紧棉衣,正午的烈日又晒得人全身冒汗,“北疆的温差就是这么明显,干活得随时增减衣服。”薛丽华一边整理标本袋,一边笑着说。

在科研人员眼中,这些远缘杂交形成的物种,本身就是基因融合的活样本,为研究物种进化和基因互作提供绝佳材料,每一穗都要颗粒归仓。

薛丽华捡起一株,指尖拂过蜷曲的叶片说:“你看它们猛一看像杂草,却在野外跟风沙较劲练出了韧性,每片卷曲里都藏着适应环境的智慧。”

小黑麦田边,秸秆比普通小麦略粗,穗子修长挺拔。手起镰落间,沉甸甸的麦穗被剪下,薛丽华拿起一束赞叹道:“这‘混血儿’既承了小麦的饱满,又借了黑麦的坚实,光泽像自然界打磨出的宝石。”

斯皮尔脱小麦秸秆粗如小竹竿,穗轴坚韧得挂满麦粒也不弯折,翁楠和田泽两人一组收割。

一旁的薛丽华扶起一株被风吹斜的麦秆,“秸秆的硬度是为了扛住北疆的大风,穗轴韧性经得住灌浆期的重负,不然结不出这么饱满的麦粒。”

密穗小麦收获像在收集“浓缩的精华”,麦穗紧凑如小棒槌,颗粒小巧却数量繁多。

科研人员用剪刀逐穗剪下,薛丽华解释:“每粒种子的营养密度高得像被压缩过的能量球,这是它们在贫瘠土地上的生存策略。”

科研人员轻轻拔起整株,薛丽华指着盘根错节的根部,“这根系像密网抓着土,旱季也能从深层抢水分,是抗旱育种的好素材。”

晒场上的种子库

晒场上,刚收获的野生麦类被分门别类铺开晾晒,麦香与泥土气息交织成独特的田野味道。科研人员穿梭其间不时翻动,确保每一粒种子都充分接受阳光洗礼,这些既是当下的收获,更是来年的希望。

“它们为研究小麦起源、驯化过程提供活材料,能帮我们解开很多作物进化的科学谜题。”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艺师孙诗仁说。他的脸色黝黑,时常在晒场的麦堆前忙碌。

晾晒干燥后,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会被小心收集,存入温湿度精准调控的专门种子库,孙诗仁说:“等开春再种下去,它们的基因就能继续为育种研究发光发热。”

这些野生麦类各有“绝技”:山羊草的抗逆基因、小黑麦的耐盐碱能力、节节麦的耐旱特性……在气候变化、病虫害频发的挑战下,它们正成为培育适应环境变化新品种的关键,持续增强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山羊草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种,能耐受一定的干旱和高温,也具有一定耐寒能力,可在海拔0至2700米之间生长。

利用山羊草与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可以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品种中,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小黑麦特点明显,抗逆性强,抗病性好,耐寒、耐瘠、耐旱、耐干热风和耐阴力强,在气候条件多变、水肥条件较差的高寒地区,能显示其稳产优势,产量高于小麦。它还是耐盐碱“高手”,部分品种能在中重度盐碱地生长,如中饲1048小黑麦可在pH值8.5以上的土壤正常生长。

斯皮尔脱小麦是一种古老栽培小麦品种。就抗逆性而言,相比普通小麦,其更能适应不良的农业生态条件,具有较好的耐瘠薄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小麦病害如白粉病、锈病和散黑穗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密穗小麦具有冬性、弱冬性和春性等类型,有些品种早熟并较耐低温,能适应一定的低温环境。密穗小麦还具有一定的耐贫瘠能力,可在贫瘠土地中生长,适于山地种植。多数品种易染锈病和白粉病等,但也有个别品种抗真菌病害,特别是抗腥黑穗病。

而节节麦被认为是六倍体小麦D亚基因组的野生祖先种,其适应性强,既耐寒又耐旱,在低温、干旱、贫瘠条件下仍能开花结实,可生长在荒芜草地或麦田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孙诗仁认为,这些野生麦类,正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通过杂交等手段,将其中抗病虫害、耐逆性等优良基因导入栽培品种,就能显著提升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基地正通过这样的科技创新不断强化小麦种源保障能力,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整个“大地博物馆”里,收获的喜悦与对野生资源的珍视相互交融。这份藏在麦芒与根须里的种源密码,将在博格达峰的注视下,见证科研人员不断孕育出更优良的小麦品种,为守护粮食安全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