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作家刘同:从迷茫走向光亮那方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过去几年,青春题材影视作品,在中国市场持续升温,该领域代表作家刘同的名字,也随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从媒体从业者,到影视剧制片人,再到畅销书作家,刘同对青年一代的迷茫、坚韧与对微光的渴望,精准捕捉。那些关于成长、职场与自我的故事,以其特有的坦诚和温度,抚慰了无数在现实中,为梦想跋涉而步履匆匆的心灵。
中国读者大多从《谁的青春不迷茫》开始认识刘同,他以身入局,将自己青年时的不安、焦虑、迷茫和奋斗全部摊开,每一件红了读者眼眶的经历,让人或喜或忧的离合悲欢,映照了刘同“来时路”的同时,也安慰了在书本外挣扎于个人命运的,每一位读者。
我对刘同的记忆,则始于更早的时候。2007年,在一档光线传媒的综艺节目《最佳现场》中,他在每一期访谈中与四、五名记者,一起向来访嘉宾提问。彼时的我,在少不更事的年纪里,记住了每一期都在屏幕里疯狂举手提问的板寸头记者,以及他胸口的名字“刘同”。
后来,参加《职来职往》的刘同,因为犀利的言辞被更多人关注,也在《亲爱的》《同桌的你》等电影中担当制片。清风悄悄慰行人,岁月从不负虔心。那个勇敢的少年,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今年8月,一个下着暴雨的午后,我在北京见到刘同。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他迈着轻快的步伐,一身简洁的白衣,迅速走了进来,因为阴雨而光线略暗的室内,在刘同轻快的步伐而明亮起来。或是因为常年保持健身的习惯,四十四岁的他,依旧充满难得少年感。
打过招呼后,刘同开心地告诉我,在我们约定采访的前一天,收到了“成长三部曲”(《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 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再版的印装套盒。与他对视,我看到的是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与近20年前,我在电视机前看到的他,别无二致。
我们对话,从他的作品聊起,刘同的作家之路起即为高光时刻,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书中,他自诩“我的人生是一场仓促的逃亡。”他深陷过对自己的怀疑,甚至有过长期无法静下来写作的日子,刘同说:“我们会放弃一些梦,也懂得了有些梦根本不会实现,那些深夜的痛哭和挣扎,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段对话,勾起了我12年前的回忆。《谁的青春不迷茫》首版,当时我刚上大一,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既茫然又沮丧。我和好朋友老冉一人一本《青茫》看完,就连夜坐着绿皮火车去了北京。站在清华大学门口,觉得未来一切都有希望。“你必须掉下悬崖,在坠落中生出翅膀。”
经历过至暗时刻,在与世隔绝的小渔村,刘同再次用文字找回了那个追光的自己。以日记体叙事,是刘同创作的天然视角。“某天,我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海龟被藤壶寄生了,能遇见海员帮忙清理,如果我被藤壶寄生了,谁能帮我清理呢?”
我惊讶于他笔下,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与人情冷暖的敏感,他拿出手机给我展示了备忘录:每一天都有详细的记录,或是简单的日常与经历,或是对谈的启示与感悟,就连我20多个问题的采访提纲,他都在前一晚一一回应记录。这些“备忘录时刻”,最后成为他笔下的文字,流淌到每一位读者的心尖上。
我问刘同为什么说“安全感像鬼”?他回答:“因为我没有安全感。”
“这是好事吗?”我追问。
“是好事,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样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安全一点,尽可能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做完,只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会非常的快乐。”他说。
是啊,只要向着光的那方,迷茫、孤独,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