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超长服役”电极引发致命感染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专家妙手“连根拔除”
记者:严冰 王冉
通讯员:吕惠 宋蒙
心脏起搏器电极能救命,也会因感染而致命,尤其植入时间越长,拔除难度越大,因此是很多心脏介入专家不敢擅闯的“雷区”。近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拔除了深埋患者体内26年的感染电极导线,这场国内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创下华中地区最长年限的电极拔除记录。

韩宏伟主任与江女士一家合影
“超长服役”电极引发致命感染
荆州的江女士今年53岁,1999年,她被查出患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右胸植入了一枚起搏器。2012年,由于电池耗竭,江女士在原位植入了新的起搏器。2021年,因为同样的原因,再加上老的电极导线已无法正常使用,医生不得已将其右胸的起搏器取出,将老的电极导线在原位进行包埋处理,随后在她的左胸植入了一套新的起搏器系统。
前后历经三次起搏器植入术,江女士原本以为此后就能相安无事,怎料3年后右胸的皮肤开始反复红肿、渗液。起初由于不影响正常上班,江女士每次都是在家附近的小门诊简单处理,直到最近发现原先深埋在右胸长达26年的电极导线裸露在外,这才决定到医院看一看。

江女士老的电极导线裸露在外
“您的起搏器囊袋感染非常严重,若不尽早将留存在右胸旧的电极完全拔除,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医生的话让江女士胆战心惊,在当地医院进行伤口清创后,她经由亲友推荐于5月7日来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找到了在起搏器囊袋感染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韩宏伟主任。
以万全准备迎战超高难度手术
“起搏器电极导线只要电极完好、功能正常,便能一直使用下去,使用年限通常在15-20年,甚至更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年限越长,相应出故障的概率也会更高。”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韩宏伟主任介绍,像江女士这样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是少见而最难处理的起搏器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感染扩散,细菌会通过电极线进入心脏,从而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脓毒血症,只有完全移除所有电极,才能根除感染。
据悉,根据电极导线拔除的风险分级,只要常规的普通起搏器电极导线使用超过10年,都属于高危手术。而深埋在江女士体内的电极导线已有26年之久,拔除难度不言而喻。“进一步检查发现,江女士老的电极导线头端附着了一些赘生物,并且与周围组织黏连非常严重,拔除过程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导致血管撕裂或心脏破裂,从而危及生命。”韩宏伟主任说道。

左为深埋26年的电极导线,右为2021年植入的起搏器
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手术效果和安全,韩宏伟主任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集结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体外循环科、内科监护室等精英力量,做了万全的术前准备工作的同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选择更安全、更易拔除电极导线的激光鞘对粘黏部位进行剥离;同时外科手术备台、ECMO待机,随时准备紧急抢救;术中临时起搏器保驾,一旦左胸的起搏器系统在拔除过程被牵连扯脱位,能避免心脏停跳风险;即便左胸的起搏器系统失灵无法使用,也备有新的起搏器可随时植入,以帮助江女士的心脏恢复活力。
团队协作将感染电极“一锅端”
5月19日上午,韩宏伟主任带领带团队为江女士实施手术。在拔除过程中,由于老的电极导线在江女士体内存留时间很长,最外面的绝缘层一拉就断成了好几截,但好在里面的钢丝还是完整的,手术团队借助激光鞘及外力作用一步步推进,将已经发生严重粘连的电极逐步安全分离,整个过程如同在悬崖上走钢丝,虽步步惊心,但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精密的配合,最终不仅成功拔除了“肇事”电极,江女士左胸的起搏器系统也并未出现感染迹象,可以继续使用下去。历时3个半小时,这场国内罕见的高难度手术顺利结束,创下华中地区最长年限的电极拔除记录。手术后的江女士恢复迅速,次日就转到了普通病房。

韩宏伟主任(右一)带领团队为江女士实施手术
“起搏器电极导线的组成有金属成分,也有硅胶或聚氨酯的成分,但它的使用年限没有一个绝对标准,除本身材质的老化、退化外,在使用过程中,胸廓骨骼对电极导线的挤压,也可能导致其出现功能障碍。”韩宏伟主任提醒,面对起搏器囊袋感染,不仅要有尽早处理的意识,更要有彻底处理的决心,一旦囊袋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感染或创伤,应及时就医、规范处理,以免导致病情加剧,让“救命线”变成“致命线”。
据了解,为了全程管理好患者,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于2016年10月18日在国内成立首家起搏电极管理中心,团队已建立了一整套电极拔除的技术流程和规范,具有丰富的拔除经验,平均每个月都会接诊两三位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外院患者,到现在拔除的电极已超200根,其中最高龄患者85岁,最低年龄患者10岁,均有惊无险地成功完成了电极拔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