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丨沂蒙味永・糁馆情长

开栏的话:城市于我们而言,恰似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我们总在寻找城市的魂灵:它藏在老茶馆的茶盏里,浮着柳琴戏的余韵;落在老字号的门环上,刻着几代人的坚守;漫在新地标崛起的尘埃里,裹着建设者的汗水。那些被时光酿熟的故事,终将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化作我们镜头里的一帧光影、笔尖下的一行墨痕。
我们不追赶时间,只轻轻拾起它遗落的碎片——那些被遗忘的“履痕”里,藏着一座城的肋骨;而眺望“新章”时闪烁的星辰,正照亮无数人奔赴未来的脚步。
金鹰家电相伴同行,愿你在我们的讲述里,看见临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像翻开一本泛着墨香的旧书,又像拆开一封写给未来的信。时光从不言语,却让每处褶皱都饱含深情——这便是我们想与你分享的,关于这座城的呼吸与心跳。

市民在排队买糁。于家老四依旧负责舀糁汤,而站在他身后的人,已从当年的大哥换成了如今的侄子。
在临沂客户端讯阳光洒在清晨的沂蒙大地,在银雀山路的于家糁馆,飘着袅袅炊烟,早起的人们排队端着一碗碗的糁,蘸着香喷喷的鲜炸油条,在味蕾的享受间开启一天的美好生活。
34年前,3个莒县青年揣着熬糁手艺来到临沂城。他们在银雀山路支起一口铁锅,用祖传的柏木锅盖与果木柴火,在简陋的瓦房里熬出了第一碗糁。那时的牛肉每斤不过1元,糁汤定价三五毛,却因着真材实料与独特风味,广受临沂人喜爱。三十余载春秋更迭,周边高楼拔地而起,唯有于家糁馆的青砖灰瓦始终如初,一人掌勺舀汤,一人炸油条,一人收钱卖饼,固定的分工,精准的配方,只为给临沂人提供一碗地道的糁。

于家老二说,每天上午9点左右,于家糁馆的糁卖完以后,他就紧接着刷锅、灌水、配料、熬汤,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左右整套工序才算完成。
晨光初现,肉蔻、白芷、八角在牛骨汤中沉浮,与黑胡椒共舞出层次分明的辛香。“肉蔻提香,白芷去腥,八角增味,少一味都不对。”掀开锅盖,热气与香味扑面而来,汤面牛油温润如琥珀,等着食客的到来。
42岁的张军对这里满怀深情。小学时,父亲常带他来喝糁,氤氲热气中的肉蔻香与胡椒香,是他家乡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如今在外地工作的他,节假日返乡总要赶早来上一碗:“喝上这口,才觉得真正回了家。”他还会带外地朋友来品尝,共同享受这浓浓的家乡味道。

一碗糁、两根油条,临沂人早餐的标配。
80岁的老赵是其忠实顾客,见证了于家糁馆的点点滴滴:“那时候三兄弟还是小伙子,现在换成侄辈儿了,可这汤味儿没变。”
糁馆门前的方桌与马扎,构成了临沂最生动的市井图画。早起的上班族捧着碗吸溜,油条碎屑沾在身边的文件袋上;戴着红领巾的少年,用勺子搅动着碗里的牛肉和鸡蛋,糁汤的热气氤氲在脸上,在朝阳的映照下,红彤彤的脸庞上满是享受和赞叹;晚上应酬很晚的生意人,干脆一起来喝糁,让酒精浸泡的胃里有温暖的慰藉……走南闯北的郑女士就要离开临沂了,上飞机之前一定要到于家糁馆来一碗糁,“要的就是这股子烟火气!”郑女士说。

年近八旬的市民,说早上喝糁已经成了多年的习惯。
瓦房屋檐下,那口熬汤的铁锅多了很多岁月的痕迹。当阳光透过路边的树叶洒下点点斑驳,当最后一勺糁汤落入碗中,于家兄弟又开始为明日的烟火糁香忙碌。正是于家糁馆始终如一的守候,让糁香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晨昏日落,让在外的沂蒙游子有魂牵梦萦的牵挂。于家糁馆的经营者们用对手艺的坚守和执着,用一碗糁的香气见证着临沂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也用不变的烟火气让飞速奔跑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志英 刘鹏 李天祥 胡晨
编辑: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