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市场40岁了!深圳最老的“菜篮子”藏着太多动人故事
“有香港客人在我这里买30多年了,他说他的餐馆不倒闭就一直在我这边买!”8月18日,深圳罗湖东门市场的“德记养生野菜店”老板马坚德说。
东门市场是深圳历史最为悠久的肉菜市场,几经变迁,1985年在东门初成规模,一晃这个菜篮子40岁了。
40年间,数百小店铺老板、摊档档主,跟着东门市场的更新迭代步伐,执着售卖蔬菜、海鲜、干货、腊肠、猪肉等各类菜品,而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客人和店铺老板摊档主们“双向奔赴”的故事,说起来有一箩筐。

▲东门市场。受访单位供图
42岁闯深圳
儿子也来接班30多年了
广东潮阳人马坤林79岁,精神矍铄,和穿着印花裙的老伴一起守在“德记养生野菜”商铺。他们的儿子马坚德在外进货,儿媳正在旁忙碌,把一小盆一小盆的野菜摆放得整齐有序,干净清爽。
马坤林说自己属于人到中年闯深圳,42岁那年,就是1988年,外出谋生,提着一点点衣服直接来到深圳东门,最早就在附近进点蔬菜,在南塘街摆地摊。后来摊贩们转移到湖贝路一侧路边,搭起一个个简易上盖铁皮的摊档,再到1985年迁移到湖贝路,亮出“东门市场”的名号。2018年,东门市场又迁移至兴湖路的东门中心城后侧。马坤林一路跟随,众多深港熟客也一路跟随,生意越来越稳定。

▲马坤林和老伴一起守在“德记养生野菜”商铺。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摄
儿子马坚德20岁时,马坤林把他叫来身边帮忙。2016年,父子俩选定了自己的“赛道”——专门售卖来自全国各地的养生类野菜,把小店铺定位为“德记养生菜”,亮出鲜明品牌。
“有香港客人在我这里买30多年了,他说他的餐馆不倒闭就一直在我这边买!每隔三天他就自己来或者派人、派车来一趟,微信上选定菜品,转账给我。”马坚德说,“不少香港客人是开私房菜馆的,他们选择很多药用价值很高的养生菜做药膳。”与深圳客人、香港客人交往的故事,马坚德说起来很是感慨。“早年我们做普通蔬菜,香港那边的秤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把蔬菜十块钱两把、三把地卖给他们,他们很高兴。有时候他们会带一些小礼品来,见我就送给我,我就送他们一把菜,大家都很开心。”
靠着一个小档口
买车买房送孩子读大学
跟马坚德年龄差不多的徐森,经营冰鲜鱼档口,他是广东汕尾人,今年53岁。他的档口略显杂乱,柜台的一整块冰上铺满了红杉鱼、带鱼、马鲛鱼、豆腐鱼等。
闲聊中徐森也感叹,一下子在东门市场守着这个冰鲜鱼档就30多年了,那些凌晨两三点起床,下午客少的时候在档口底下眯一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说起来都是寻常事。辛苦不算什么,最骄傲的是,守着这个摊档,妻子带着孩子们落户深圳,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好日子,孩子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在43岁的四川人王玉凤看来,在深圳的获得感、成就感不止来自小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她觉得深圳机会多,一直执着耕耘野山菌这个行业,接触面广,结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工作本身带来了很多快乐。她的客人以熟客居多,采访空隙,不少熟客叫了跑腿来取鲜松茸。
王玉凤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香港上中学,小儿子在东门附近上小学。

▲王玉凤在东门市场经营野山菌商铺。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摄
深港商贸
“双向奔赴”的“菜篮子”
像马坤林、马坚德两代都在坚守“菜篮子”,像徐森、王玉凤这样依靠档口营生买车买房供娃上学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来自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多地,来了就是深圳人,坚持在这一行打拼,一方小天地也成就了各自不一样的人生。在东门市场,像这样的商铺有119家,摊档有602个,在即将迎来45周岁的深圳经济特区,他们耕耘的故事,一箩筐数不清。
“东门市场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肉菜市场,后来布吉农批、罗芳海鲜市场最早一批摊档承租人都是我们这里去的。他们开玩笑,我们这里是老大哥,他们都是小弟。”经营东门市场的富宝集团总经理俞正兴说。
俞正兴对东门市场历史如数家珍,东门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的深圳墟集市,改革开放之后形成南塘市场,1985年搬迁到兴湖路,并正式更名为“东门市场”,后来也成为全国十大农贸批发市场之一。
东门市场也是行业内首家安装了全新的中央空调、先进空气净化清新系统和排污系统,并设有冲凉房的新型农贸市场。
对于未来,俞正兴的构想是,将全面优化东门市场整体环境,培育特色品牌,创新消费业态场景,打造留住深圳记忆、链接深港两地年轻人的新东门市场。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